iDickies
吞吐世界
iDickies

开篇

记得从小,接触诗比接触词更早。相信几乎所有朋友都一样。毕竟,“鹅、鹅、鹅”、“锄禾日当午”、“离离原上草”等少儿名篇,都是从学诗开始。等到了初中,开始接触到文言文,包括乐府诗,骈文、注、疏等各种文体,但记忆中好像唯独没有词。所以直到初中毕业,还一直对词这种文体感到陌生和神秘,天然地感觉词比诗更高级,更难。要不然为啥学了那么多诗了,还没教词呢。

到了高中,语文课本上终于有词了。但是我对于词的最初印象,或者说启蒙,却是源于高一的一次选修课,那时没啥正儿八经的选修课,都是巧立名目的提前学习罢了。作为数理化奇差,又是不聪明但是很乖的孩子,我很乖的选修了“诗词鉴赏”。后来回想起来,就是那次的选择,很幸运。

https://dickies.myds.me:56789/wp-content/uploads/2021/07/640.webp_.jpg

上课的老师,温柔娴静,一看就是很有文学休养的样子。她的授课方式比较特别,并没有一开始就讲诗词的文学史,而是说既然是选修课,那就不要那么严肃,弄的跟上课考试一样,上我的选修课,没有课本,不用考试,全凭兴趣,我也信马由缰,自由发挥。孩儿们要是觉得好,就拿笔记记下,要是觉得无趣,也不要求啥记啊背啊,不影响其他人听课就行。也许是从小都是乖孩子,都是在严肃的课堂纪律下成长的,第一次知道有如此宽松氛围的语文课非常惊喜。

第一节课,老师就别出心裁的问我们,知不知道李清照的那首写楚霸王项羽的名篇“生当为人杰、死亦为鬼雄”,然后说其实写霸王自刎乌江的诗很多,这是正面评价的,想不想看看其他的评价。然后列举了三首从不同角度评价的诗作。包括杜牧的“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”、王安石的“江东子弟今犹在、肯为君王卷土来”。我第一次明白,诗词作品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,评价一个共同的历史事件。

应该说,老师选的题材很好,楚霸王自刎乌江的典故,千古流传。传世的又都是名篇,一下子激起了我的兴趣。原来诗词鉴赏是这样的,原来这位老师很有学问。而且不同于以往的教学,一首诗逐字逐句解释,每一句要表达啥内容,哪里会考到等等。这样宽松,随性的鉴赏,大体解释一下背景事件,指出名句,然后列举比较,不同的看法啊,写法,修辞等等,让我觉得很过瘾。学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,还不用要求背诵,太好了。不用老师要求。我自己一定会背诵的。

https://dickies.myds.me:56789/wp-content/uploads/2021/07/srchttp___dingyue.ws_.126.net_Vp7FgmjcS5vXlRMVXvoZsfHPJ6swfcC8RYDPJuRy7Zi31545703320639.jpgreferhttp___dingyue.ws_.126.jpg

第二节课,老师说上次怕你们抵触,烦。因为平时上课的语文课本上就有诗词了,为啥还要专门来选修。所以先从相对简单的诗入手,看你们反响还好。今天就学这门课的重点,怎么鉴赏词。相信你们接触的词很少吧。现在教你们,人生的三重境界,用词怎么表达。那时的我,哪里知道啥人生三重境界,太高深了吧。但又一想,不是说了,不按课本要求,信马由缰吗。那就大胆儿一点,看看有多高大上。

结果老师上手就甩出那三首词,直接惊了我。写的太优美了,朗朗上口。果然,词比诗更难,更美,更高级。就算无法理解体会,何为三层境界,如何递进。只要能记下这三首词,装逼也都够了啊。一节课就学了三首名篇,太棒了。

后来才知道,那时老师的可能是无心的选题,其实是多好的启蒙啊。当时的我就能接触到这三首词,得以从那时开始思考,理解这样高深的问题。虽然到现在,还不敢说完全理解透,体会过。但是还是非常感谢老师教导,让我比许多同龄的孩子更早地接触、思考、感悟。

第三节课,高潮来了。终于学习了一篇完整的词作。唐温庭筠的《菩萨蛮~小山重叠金明灭》。这是我正式接触的第一篇词作。印象深刻。老师选这首词来讲,也是觉得它写的内容其实很简单,但是足够细腻,可以细细琢磨。难度较低,便于初学者入门。事实上,也是从那时开始,我才知道了原来这就叫词,词原来可以是这么写的,不用那么工整像诗那样,字数一定要对齐,要平仄。知道了原来词能表达的东西那么丰富,那么有韵律,那些传世佳作那么优美。知道了什么叫花间派,什么叫婉约词,学会了主动去探寻内容背后的时代背景,作者生平,还有那些作品,是什么风格,擅长写哪些题材等等。这是以前学诗,那样死记硬背学不到的意识和方法。

https://dickies.myds.me:56789/wp-content/uploads/2021/07/srchttp___5b0988e595225.cdn_.sohucs.com_images_20171004_c0faed9572f74b2898f60e6b0bc87037.jpe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.cdn_.sohucs.jpg

后来想起来,也可能是那时脑袋瓜开始学习开窍了吧,是正常的自然成长。虽然好像也只是开了语文学科的小窍,数理化依然一塌糊涂。

感谢老师,就是从单纯的文学描写的角度,带我鉴赏了这首词,没有强行解读那些所谓的背后的深意,什么暗喻自己怀才不遇,报国无门,什么虽然屡试不第,依然满怀希望等等。好好的作品,欣赏它的文学的美就好了,不要那么些隐喻,没兴趣理会。也是这种纯文学角度的鉴赏,让我没有感觉丝毫压力,只觉得很美,收获很大。也使我以后自己学着看其他作品时,少了些功利,多了份纯粹,也能更好地发现作品的文学美。真好!

感谢老师,那门选修课,用简单的一首词,启蒙了我的文学之路。至今想起,依旧是温暖的回忆。

赞赏
米奇毛斯作于2021年7月13日凌晨

米奇毛斯

文章作者

发表回复

textsms
account_circle
email

iDickies

开篇
记得从小,接触诗比接触词更早。相信几乎所有朋友都一样。毕竟,“鹅、鹅、鹅”、“锄禾日当午”、“离离原上草”等少儿名篇,都是从学诗开始。等到了初中,开始接触到文言文,包括乐府诗,骈文…
扫描二维码继续阅读
2021-07-14